发言人简介:
陆华强,经济法2002届校友,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经济法学专业,并作为北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法学博士毕业。现任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讲经济法、证券法课程。并担任过多年商业律师,为境外客户在华之公司运营和投资相关法律事宜提供商业策划和法律咨询,目前还担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保税区法律咨询专家库专家(2018-2020年)。
尊敬的领导、嘉宾,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经济法2002届本科毕业生陆华强。受上海分会周月萍会长和各位理事的委托,我和1989入校的窦守宇校友、2002年入校的潘荣俊校友三人联袂出席今天的校友会成立大会暨校友论坛,并被推举代表上海校友发言。希望我的发言能够代表浦江两岸200多名注册校友向河海大学法学校友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来自海内外的的校友表达诚挚的问候!
1998年,我们入学的时候,我们所就读的法律系一个年级总共两个班,大概80多名同学。当时的法律系隶属于人文学院,因此,不论是课程教学、宿舍安排还是学生会、团委的活动,经济法专业的同学经常可以和同属人文学院的思政、行政管理、英语等专业的同学“混搭”在一起。经济法专业的同学从与其他人文学科专业的老师、同学经常性的接触中,总能够获得更多的学科给养。我上过课的两位英语课老师组织我们进行了不少有关“外面世界”的课堂讨论,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憧憬;社会科学系的符丕大老师在管理楼201给我们上过一次时政课,上完课感觉很带劲。符丕大老师对考研政治科目的“押题”很准,身边不少同学报了符老师参与授课的政治科目辅导班并且考研成功。
我们当时的法律系在管理楼,办学条件还是有点艰苦的。老师们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以便在Office Hour接待学生答疑,倒是人文学院有一个资料室,在管理楼二楼走廊最西段的角落里。资料室窗外是清凉山的余脉,很是幽静,从外面看,这个资料室西墙和过道窗口密密麻麻的全是爬山虎,以至于从理论上讲,那个过道尽头的窗户应该是打不开的。资料室其实并不大,至少没有我们上大学英语课的工程馆一楼标准教室那么大。在被刷成红红的水泥地板上摆下了几张敦实硬朗的木桌。资料室偏安一隅,却书香四溢:除了有法律著作、法学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外,还有《读书》等杂志,是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久呆的一个地方(除了宿舍)。走廊尽头的资料室留下了老师和同学之间有关课程作业、毕业设计、实习考研等方方面面的交谈声,也留下了同学们记笔记时的沙沙声。小小的资料室也成为我对那个年代的法学研习的深刻记忆。
我从河海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其间受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美国纽约一年学习法律。大家可能都会说,能从河海考上北大的肯定是“学霸”。事实上,这样的学霸并非我一人。在我就读的那个年代,从河海毕业考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类似高校攻读硕博的同学每年都有三五个。例如,我所知道的我们年级及上下几级的由河海到北大读研的同学就有五人。
事实上,说自己是学霸,我还是底气不足的。我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从来没有获得过一等、二等院设奖学金,应该不会引起老师们的特别关注。但是,自从到了大三下学期,有了考研的计划,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得以实现,一来,当然是自己没有太晚地设定自己的考研“小目标”,笨鸟先飞;二来,是包括主持今天仪式的徐军老师以及法律系各位老师以考研“过来人”的身份给我们的鼓励、提携和指点,有求必应。例如,为了准备法理专业考研论述题,我专门准备了一本黄色笔记本作为“试卷本”,让老师给我出题演练。我晚自习时候按照规定的考试时间模拟答题,再交给老师打分点评,然后我再增删修改形成答题模板,如此反复。考这门试时,能够轻松应付,唯手熟尔!三来,走出河海的师兄师姐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师兄师姐除了不厌其烦地电话解答我的复习困扰之外,还给安排了我暑假在北大复习期间的宿舍和饭卡等切实的问题,我还借此认识了几个北大在读研究生同学。这自然大大消除了有关考研、考北大的神秘感,自信心大增。
和各位校友一样,本科校园生活,令人难忘。我们年级男生的宿舍在四舍,位于清凉山北麓——校园最西南角的地方。从西康路到虎踞路,从河海路到华水路,校园的一草一木上都曾挥洒过同学们晨跑和追逐青春的汗水,每一棵法国梧桐都曾镌刻、并仍在镌刻我们成长的年轮。有关河海校园的记忆还有很多,资料室和考研的经历仅仅是其中一幕。就我个人而言,无论是考研、还是求职以及在职场上应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困境,都或多或少地仰赖于河海人之间团结互助的这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离开河海好多年了。严恺等老教授们的谆谆教导,尤不能忘。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已然成为河海法律人的生活准则。严格要求、勇于探索亦成为河海法律人坚守、奋进的工作标准:出自我们的每一份工作报告、尽职调查报告、法律备忘录亦或是法学论文中都应该凝练着河海法律人的精神风貌。秉承这种精神风貌,河海法律人在职场上将更加能够做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不可否认,四年的专业学习不可能给每位毕业生都带来高薪、体面、光鲜的职位,不一定能给我们持续地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是河海校园生活却为我们的未来人生奠定了专业基础、文化基础和精神气质。秉承河海水利人的良好传统,从友谊山到清凉山,再到将军山,河海法律人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河海大学法学教育三十年的成果有目共睹。今天,作为河海法律人,不论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我们明显感觉到自己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职业自信。走进今天的河海校园,扑面而来的不再仅仅是大江大河、大港大坝等有关“水”的理工学科气息,我们越来越多地感觉到了逻辑的芬芳和法治的气息!作为校友,我们为河海大学法学教育三十年的历程感到欣慰!
河润万物、海纳百川。不论天南地北,身处何处,作为从河海走出来的法律人,我们都是河海大学法学校友会大家庭的一员。
衷心祝愿母校越来越好,祝法学院更上一层楼,祝各位老师、校友身体健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