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雪燕校友在校友论坛上的发言
发布人:法学院  发布时间:2018-12-16   浏览次数:1179

发言人简介:

方雪燕,法学2009届毕业生,现为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政策法规处主任科员。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亲爱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我是法学2009届毕业生方雪燕。前段时间在校友群里看到河海大学法学教育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消息,心里为之一动,是该回河海看看了。最近徐军老师给我发来了邀请函,让我代为向我们年级的同学们发出邀请,我把邀请函发到年级群里后,大家陆陆续续的开始发声,沉寂很久的群又开始热闹起来,母校的事总能牵动着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我们的心。台下坐着的,有从上海赶来的鄯颖同学,有从苏州赶来的林森同学,我们都想念母校,想念法学院了。

一、校园生活回顾

回想在校时光,十分美好。先说“吃在河海”,当时河海的食堂是真的不好吃,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冬天上完自习穿过天桥在骏园门口不远处飘来的烤红薯的香气,有深夜食堂的滋味儿,还有就是大学聚会欢庆的方式基本就是到骏园门口的“川人川菜”下个馆子。我们这届从大一到大四都学习生活在江宁校区,一心、二全、三思、四书、五经、六韬、七步,这是我目前为止听过的最赏心悦目的宿舍楼名称,这是“住在河海”。我们那个年级,女生住在五经楼,男生住在七步楼,两个楼的大门面对面,就在这两个大门口,渐渐出现了一对对情侣。最美好的,是毕业之后他们组成了家庭,生儿育女,比如台下的马成和姜燕同学,现在他们都在南京从事公证工作,十分幸福,这是“爱在河海”。再说“学在河海”,法学院一年一度的大事就是举行模拟法庭“演出”,不仅有庭审的展示,还有庭前结合案情的暖场情景剧,老师带着同学们倾情投入,认真讨论、揣摩,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这些在校学生对职业前景有了最初的认知与体会。记忆犹新的还有期末考试前的图书馆占座,小浪底的音乐晚会,九十周年校庆时的大型团体操,还有学长们组织的法学读书会、出院刊等等。记忆总是美好,但若真去回想那些时光,也还有大考前的焦灼与对未来的迷茫。河海大学法学院,就是这样一个承载我们关于青春的美好、苦涩与焦灼记忆的地方,教我如何不想她!

二、职业发展体会

毕业之后,我们奔赴各地,开始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我本人本科毕业后到了浙江大学法学院继续学习行政法学,攻读硕士。毕业之后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法制岗位工作。初到单位,就开始从事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工作,因为所在的部门与民生热点息息相关,于是我成为了法院的常客,做了“永恒被告”的委托代理人,经历过上百个诉讼案件后,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情绪激动出于泄愤对我破口大骂的场景也不在少数,每当此时,我都会秉持冷静、理性的态度,沉着应对,很好地保持着母校法学院给予我的最初的职业素养,不忘初心。

从事政府部门法制岗位工作,除了承担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工作外,还会接触到立法等其他方面的工作,很幸运的是,我接触的越来越多,越喜欢这份工作,因为我在这个岗位有了立法者、执法者、裁判者、当事人的代理人等多重法律职业身份体会。基于政府部门法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我们需要起草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草案,从事部分立法工作;我们需要做本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这类似于公司法务的工作;我们同时需要站在裁判者的角度审理案件,做出复议决定,类似于法官的角色;我们也是执法者,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处罚决定作出后可能被告,我们会成为当事人的代理人。正是这多重法律职业身份体会,能够帮助我打破单一职业视角,从决策制定、制度设计、制度运用、制度执行、纠纷裁判、社会稳定等多个法律视角去审视和考虑行业管理问题,我想这应该是现代治理所稀缺的多维视角,这是这份工作目前为止给予我的最大恩惠。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不同场合接触到我们尊敬的各位法学教授、专家,各级人大、政府法制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各级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法律从业者,期间有许多是来自我们河海大学法学院熟悉的身影,我深深体会到,法律工作者是命运共同体,无论我们在什么岗位工作,公平与正义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最初的使命与追求是一致的。感谢河海大学法学院,让我们踏入法律这扇职业大门;感谢河海大学法学院,让校友们彼此间有了最深的联结。

三、母校发展建言

这几年,河海大学法学院好消息不断,工作后的我们也能在不同的场合与平台听到或看到河海大学法学院发声,在此真诚祝愿河海法学学科取得更多成绩,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的话,就是希望多开展一些校友互动交流活动,让大家共同参与见证母校法学院发展,期待河海法学学科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