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时报》专访河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杨春福教授:为中国水利法治建设培养人才
发布人:法学院  发布时间:2018-09-06   浏览次数:657

近日,《民主与法制时报》专访了河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杨春福教授,全文如下

 

河海大学法学院,走错位化发展之路,在与水相关的法治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成绩,培养了一大批既懂法律又懂水利的高层次人才,组建了水利政策法制研究与培训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

□本社记者 李卓谦

1988年河海大学设立经济法专业起,河海大学法学教育走过整整30年的历程。2016年7月,杨春福接任河海大学法学院院长一职,带领河海大学法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日,杨春福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畅谈了他对法学院发展的理念。

九个字的发展理念

关于河海大学法学院的发展,杨春福认为应坚持“入主流、显特色、促融合”的理念,走一条符合“河海特色”的法学发展之路。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校。它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100多年来,河海大学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河海大学的法学教育始于1988年,2003年法律系成为独立设置的校二级单位,2006年又进一步调整为法学院。杨春福认为,河海大学法学院尽管位于工科院校中,但它仍然是一所法学院,因此法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中国法治进程完善与发展。

目前,河海大学法学院下设环境法研究所、公用事业法研究所、民商法研究所、国际法和比较法研究所。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14人。法学院现有法学本科专业和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已在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等6个二级学科招生,并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河海大学法学院,除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任务外,还积极承担全校公共课法律基础和部分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学工作,为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如何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法学院?杨春福的思路非常清晰,“要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必须和其他高校法学院的发展方向有所区别,走错位化发展之路”。

“就像航空航天类大学在航空航天法研究领域具有优势一样,河海大学在与水相关的法律研究领域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水利法、水权交易等方面的法治研究,都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领域。”杨春福说。

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学科获评A+,“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列。杨春福认为,法学院的发展应该与河海大学的优势学科相融合,“通过特色学科建设,促进法学院和整个中国法学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的融合。”

“靠河吃河靠海吃海”

杨春福说,俗话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海大学法学院就是“靠河吃河靠海吃海”。“多年来,我们扎根于水利政策法制领域,对水法、水行政法、水环境法、国际河流法、公用事业法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推动了国内水利政策法制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1年,经水利部批准、由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与河海大学联合组建的开放性研究机构——水利政策法制研究与培训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的成立,旨在顺应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形势,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实践,加强水利政策法制学科建设,强化水利政策法制研究及管理人才培养。

水利政策法制研究与培训中心的设立,被杨春福看作是河海大学法学院特色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心成立后,充分发挥水利行业特色和法学专业优势,紧密围绕水利政策和法制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积极申报和争取了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学术研究工作。

“把特色化发展之路落到实处,就要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杨春福说,河海大学法学院积极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将自身专业与环境行政法、公用事业法、水资源法、国际河流法等水利政策法制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水利政策法制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选题,为水利事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除此之外,依托于水利政策法制研究与培训中心,河海大学法学院还在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学术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水利政策制定和法治建设的实践,开展了以水利决策、立法、执法咨询服务为内容的专业化应用性研究,凸显了该中心作为高层次研究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融合内容做进去,再走出去。”杨春福说,中心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水利部、各大流域机构和省市水利部门委托的政策研究类项目,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的研究工作,为委托单位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也获得了委托单位的一致好评,在水利政策法制特别是水利立法研究、立法后评估、水利移民、流域综合管理、水量调度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口碑”。

“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

“对高校来讲,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希望为中国水利法治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杨春福说,法学院的本质还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在法学教育中,河海大学法学院一贯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常规开展“模拟法庭”“专业社会实践”“学术沙龙”等活动,并通过河海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常规性的锻炼法律实务操作技能、服务社会大众的平台。该校位于南京江宁校区的法学院资料室,也为本科生、研究生查阅专业文献提供了必要补充。

“我们既要顺应法学教育的规律,开设一些必修的基础课,同时我们又反对千人一面,希望能够在‘法律+’和‘+法律’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培养一批既懂法律又懂水利的高层次人才。”杨春福说,水利法治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空间,从整个法治建设来看,国家也确实很需要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杨春福认为,法学院的学科建设主要靠师资队伍建设。因此,他担任河海大学法学院院长后,开始大力引进人才,每年都对外发布招聘信息,希望能够为学院的师资储备力量,效果也十分明显:法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部省级基金项目,并承担了有关部委委托的课题,且承接国家及地方科研任务的能力日益增强。

尽管如此,杨春福认为,与那些实力较强的法学院相比,河海大学法学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并不具备很大优势,需要靠“增量”来打开局面。

“对于河海大学这个老牌211院校来讲,人才引进有着自己的门槛和标准,我们学院想要引进人才必须通过学校的门槛。这个标准实际上是工科标准,而我们法学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文科学院,这个评价标准对我们来讲不是很有利。因此,我们在引进人才时也会争取学校的支持,适当做一些调整。”杨春福说,法学院的发展必须有学校的重视,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