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 探索求真 服务社会大众
发布人:法学院  发布时间:2019-08-13   浏览次数:390

在法学教育中,河海大学法学院一贯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常规开展“模拟法庭”、专业社会实践、“学术沙龙”等活动,并通过河海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常规性的锻炼法律实务操作技能、服务社会大众的平台。

为了进一步了解法学专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具体应用法学知识理论的能力,20197-8月,河海大学法学院共有4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北京、南京和台湾三地开展实践,了解《英雄烈士保护法》落实情况,加深基层居民法律问题的复杂性的认知,了解台湾高校法学教育模式与大陆的差异和南京智慧法院发展现状,以求真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实践。

 

《英雄烈士保护法》在北京市的体验与考察

法学院《英雄先烈保护法》北京市考察团赴北京市,开展了为期三日的体验考察实践。考察团队分别走访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参观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实践团队通过向一定量人群发放问卷、听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与相关负责人交流访谈的形式,就《英雄烈士保护法》在社会的接受和了解程度、人们对待英烈的态度情况做了一定考察,同时通过公墓内工作人员的介绍讲解使得团队成员将革命先烈的奋斗故事铭记于心,也通过对负责人的访谈交流使我们对国家在英烈精神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对英雄烈士精神的传承以及针对《英雄烈士保护法》落实情况进行了一定了解,并对英烈精神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方面有了切身体验。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对《英雄烈士保护法》有了更深的了解,体现出《英雄先烈保护法》是真正应运而生、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感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英烈精神的传承和重视,看到了红色英烈精神的真正被人铭记以及深刻落实,在过程中也感到了人们对英烈的尊敬与维护,也更加坚定了对红色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的信心。

 

河海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实践

法学院河海法援法律服务实践团前往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社区、江宁区东善桥司法所、南京师范大学等地进行了普法活动、参观走访以及交流学习。实践团成员由河海大学法律援助中心骨干成员河海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张宇帆,本科生张庆萌、徐嘉豪、洪蓉、孙梦达、徐葭沁、黄同涛和徐子淳八位同学组成。

普法活动中,团队成员以发放宣传资料与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活动,司法所焦雍景所长亲自陪同实践队员走访社区进行普法。法律援助中心实践成员们深入基层,实地走访,在切身观察社区实际情况的同时也获得了第一手的实践资料,队员们在活动中展现了法律人的专业素养和服务大众的不变初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随后,河海法援分别与南京师范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南京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交流座谈。参观座谈活动中,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基层居民法律问题的复杂性,了解了人民调解在法律援助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河海法援日后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与其他高校的交流活动中,河海法援与南师、南大法援的同学们互通有无,分享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新一年的工作规划提供了借鉴,同时也增进了与兄弟院校间的友谊。既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又获得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本次实践,法律援助中心实践成员们深入基层,实地走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河海法援与南师法援、南大法援同学们互通有无,分享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双方的友谊也因此而深化。

 

台湾高校法学教育模式实践调查组赴台湾政大进行学习

河海大学法学院“台湾高校法学教育模式实践调查组”赴台湾省政治大学参加“政治大学法学夏日学院计划”并进行学习交流。

团队成员们在此次活动中,深入感受台湾政治大学的学习生活氛围,聆听台湾政治大学的相关专业老师所开展的关于法学专业以及历史、民族等内容的课堂,从中认识并了解到两岸法制的不同和存在的认识误区。并且,我们还与当地的老师学生都进行了提问,在对话、交流中认识到台湾高校的法学教育模式与大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实践中团队成员得以了解到,其实台湾与大陆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面并没有什么太过明显的差异。但两岸授课的侧重点,尤其在对法源及成因的诠释上,台湾的导师似乎更注重于历史沿革的发展。同时,在与当地学生的交谈及讨论中实践团发现,其实两岸的法学专业所学的课程内容相差并不大,但在内容分类和学时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团队之后将进行讨论和分析的重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团队成员希望在之后的分析中,探讨台湾同胞法学教育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切实的建议,对照大陆的法学教育,取其精华,更上一层楼。

  

南京智慧法院调研团走访南京法院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参观了秦淮区法院,在工作人员的介绍对智慧法院的设备有了一定了解。智慧法院有一大特色就是使法院立案等程序更加智能化、便利化。在智慧法院中有司法公开终端,具有约见法官、审判信息、庭审公开以及诉讼引导等功能,极大便利了普通群众,并且设有智能材料收转柜,在存储材料时对当事人和法院都有帮助。

在之后的实践过程中团队还采访了法院的工作人员,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对于问题“智慧法院系统与传统法院立案、审判相比的优劣势”,我们得到的答案是:智慧法院更多的是倾向便利当事人与代理人,做好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但是必须匹配相应的科技设备,因为智慧法院需要一个强大的系统来支撑,这是困扰很多法院的的难题。之后问到“追求‘同案同判’是否忽视了每个案件的差异”,工作人员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太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的案件,智慧法院所给的以往案件的参考是给审判人员一个参考而已,法官依然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由裁量权,并不代表相似的案子就必须是同样的结果,这只是社会群众的一个误解。

通过这些实地考察与采访,团队对于法院了更深的了解。在案件数量上,法院人员负担的案件量是很惊人的虽然智慧法院对工作有一定帮助但是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案件审判质量;在法院执行上,财产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不然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在财产清查查封上耗时很多,对于人员执行上,找到被执行人也是一个巨大难题,首先是人员定位,再是抓捕上都是很困难,这涉及到了法院的权限问题。

 

法学院《英雄烈士保护法》北京市考察团、河海法援法律服务实践团、台湾高校法学教育模式实践调查组、南京智慧法院调研团四支团队通过对相关负责人的交流访谈、发放群众问卷、深入基层实地走访、参与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各自的课题,践行河海人的实践精神,在实践的过程中接受考验,培养优秀的品质,肩负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使命。